灭鼠简介-鼠类种群特征

  鼠类有强烈的探索行为,常常远离巢区去探索新的更好的栖息地,但往往在几天内又返回原来熟悉的巢区。栖息地是鼠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一旦栖息地受到干扰或被破坏,鼠类即会被迫迁移到其他地点。在温带,鼠类有季节性的迁移,春季从室内迁往田野,冬季又迁回室内。高层和大型建筑物中鼠类也有类似的迁移现象。

  鼠类在探索环境的同时,也尝试环境中的食物。开始时取食量很少,每次尝试时间的间隔较长。随取食量逐渐增加,间隔时间也不断缩短。鼠类摄食行为的另一种表现是搬拖食物,褐家鼠一天可搬拖数公斤食物隐藏在洞内或其他隐藏的场所。
  
  鼠类种群特征

  家栖鼠类的种群,一般每年都有季节性的波动。种群密度在早春时最低,随着天气转暖及庄稼生长,在秋季又达到高峰,天气寒冷后又下降,呈单峰型。在纬度较高的地区,夏季种群密度有一个低谷呈双峰型。同时出现季节性迁移,春夏由室内迁移到田野,秋冬又向室内迁移。

  家栖鼠类种群大小是由鼠类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动力三个种群动力所决定的。鼠类的这些种群动力受自然环境、天敌和种内斗争三种因素的限制。

  种群自然环境主要包括食物来源、水和隐蔽性等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在城市,家栖鼠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储存的食物和生活垃圾,粮食、食品、饲料加工厂、仓库内鼠类的食物最为丰富。这些场所粮食、食品和饮料贮存的地方是鼠患存在与否和危害严重程度的关键。垃圾是城市鼠类主要的食物来源,垃圾不仅为鼠类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而且也满足其对水的需求。

  天敌和疾病是鼠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家栖鼠类最大的天敌是人,也就是我们防制鼠患所采取的毒杀和捕杀。猫、狗作为家栖鼠类的天敌的作用越来越值得怀疑。城市养猫户之间鼠密度没有明显差异。许多鼠类的致病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属的细菌在鼠类种群中引起非常严重的兽疫流行,可使大批鼠类死亡。但是使用这些致病微生物灭鼠,会污染食品,引起食物中毒,不安全,灭鼠效果也不好。

  动物种内斗争的激烈程度远胜过种间斗争。物种的最大敌人是同种而不是异种动物。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个体间的搏斗加剧导致死亡率的上升,出生率的下降。种群密度增高时,个体间大部分时间花在领地的防卫和争斗上。受伤的个体容易得病死亡,互相争斗也破坏了种群中从属个体的迁出,留下的个体由于内分泌的失调,繁殖力受到抑制,生存能力下降。在自然情况下种类斗争是一个重要的种群限制因素。